歐盟新一屆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上任伊始,即推出一項重大發展戰略——《歐洲綠色新政》(European Green Deal)。新政提出了一項宏大目標:歐盟將在2050年成為首個“碳中和”區域。對此,馮德萊恩表示,“我們希望通過該協議兼顧防止氣候變暖與經濟發展,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運輸排放、提升建筑能效、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、保護生物多樣性,為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努力”?!稓W洲綠色新政》的核心要素是推動歐洲社會向全方位綠色化、產業循環化、碳中和化方向轉型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要達到碳中和目標,歐盟國家必須提高減排力度,擴大減排范圍、加快減排進程。在未來的30年內,碳中和目標將貫穿歐盟所有政策領域,推動歐盟政策創新與發展,涉及能源、工業、生產和消費、基礎設施、交通、糧食和農業、建筑、稅收和社會福利等廣泛領域,尤其是工業、能源、建筑業等高碳排放行業?!稓W洲綠色新政》將成為歐盟可持續發展的新風標,不僅推動歐洲盡快達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,更有可能使歐洲成為世界首個碳中和大洲。
政策核心與內涵
《歐洲綠色新政》是歐盟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,以實現碳中和為核心目標。實施《歐洲綠色新政》將帶來至少八大領域的重大政策調整與變革。
加快推進氣候變化減緩進程,歐盟將調整2030年和2050年氣候與能源框架中的減排目標。以1990年為基準年,將2030年中期減排目標從原定的40%上調至50%—55%,將2050年的80%—90%減排目標上調為碳中和(100%)。
提供清潔的、可負擔的、安全的能源供應,將優先考慮提高能效目標,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,快速淘汰煤炭,對天然氣進行脫碳化處理,推進能源系統的深度脫碳化進程。
推動工業向清潔循環經濟轉型。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大潮下,歐洲必須充分挖掘數字轉型的潛力,在發展歐盟清潔循環經濟中獲益。
倡導建筑業翻新,進一步提高能效和資源利用率。建筑業翻新也是扶持中小企業發展、創造就業崗位的路徑之一。
推行可持續與智慧交通出行方式。預計未來歐盟交通行業的碳排放將呈上升態勢,2020年歐盟將考慮出臺可持續與智慧交通戰略,控制所有排放源,應對交通行業持續高碳排放問題。
“從農場到餐桌”建立均衡、健康、環保的食品體系。歐盟將在現行生產模式中增加綠色化、低碳化措施,構建營養均衡、健康、環保的食品生產與消費體系,保障人類生命健康與安全。
保護與修復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。歐盟有責任為保持生物多樣性作貢獻,為此歐盟正在制定“生物多樣性戰略”。
大氣、水和土壤的零污染行動計劃。從源頭上防止污染,利用凈化措施、綜合治理環境等手段,創造無毒環境。歐盟將在2021年頒布針對大氣、水和土壤的零污染行動計劃。
歐盟綠色新政的出臺背景及動因
在上述各個領域推行綠色化、去碳化政策,需要歐盟投入巨額資金,客觀上將增加歐盟及其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成本。據歐盟估算,若想實現2014年制定的《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》計劃,每年還需額外投入2600億歐元,約占2018年歐盟GDP的1.5%。如此,歐盟為何要推出綠色新政呢?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。
第一,歐盟一貫倡導社會、經濟、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模式,即所謂歐洲模式,在保持經濟增長、社會公平發展的同時,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。歐盟環境署認為,“綠色經濟是通過低碳政策和綠色創新,推動社會有效利用資源、以包容的方式提高人民福祉,同時保護自然系統的可持續性”。綠色GDP、低碳社會、環境友好等都是歐洲社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,《歐洲綠色新政》恰好秉承了這一價值觀。
第二,《歐洲綠色新政》將加大歐盟減排力度,有助于歐盟達到《巴黎氣候協定》履約目標,保持或提升歐盟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的領導力。美國退出《京都議定書》后,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具有了話語權和領導權。2015年達成的《巴黎氣候協定》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,歐盟是該協定的主要推動方。然而,按照現行的歐盟《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》,2050年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于1990年的60%,無法完成對巴黎協定的履約。歐盟實施《歐洲綠色新政》,通過調整減排目標,加大減排力度,力爭在《巴黎氣候協定》上發揮積極表率作用,有助于歐盟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主導權。
第三,《歐洲綠色新政》將成為歐盟保持全球影響力和增強內部凝聚力的共同行動綱領。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“脫歐”。從短期看至少對歐盟產生三重不利影響:英國“脫歐”削弱了歐盟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;英國“脫歐”導致歐盟內部權力失衡;英國“脫歐”可能給歐盟帶來分裂隱患。為保持全球影響力,歐盟需要制定一項長期發展戰略,歐盟及其成員國將在實現共同的目標中,不斷凝聚共識、增進互信,提高內部凝聚力和團結性。
政策實施面臨新挑戰
《歐洲綠色新政》是一項改變食品生產、工業、運輸、建筑和能源使用等諸多領域的全面計劃。達到新政目標,歐盟將從法規、資金投入及高碳排放行業政策等多個層面進行機制創新和政策改革。第一,在法規體系上,歐盟將頒布首部《歐盟氣候變化法》,從法律上對各成員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進行制度約束。第二,在資金分配上,歐盟將建立“轉型資金公平供給機制”(Just Transition Mechanism),在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調整過程中,公平考慮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利益。歐盟計劃將在2021—2027年財政框架內,投入1000億歐元,幫助部分歐洲國家加速拋棄化石燃料。第三,加快高碳排放行業政策調整和技術創新,能源、建筑、工業和交通是重點。歐盟能源生產和利用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占歐盟總量的75%,能源行業的去碳化進程將會大大提速;目前歐盟能耗的40%來自建筑業,建筑業翻新將會成為一種“新時尚”,提高翻新率將為歐洲家庭節約能源開支和減少能耗;歐洲工業界對回收物資的使用率不到12%,幫助產業界進行數字化和綠色化技術創新,將有助于保持歐盟在綠色經濟中的全球領先地位;交通運輸業的碳排放量占歐盟總量的25%,推動私人和公共交通方式向更清潔、價格更低、更健康轉型,必將帶來交通行業的技術革新和數字化發展。
2019年12月《歐洲綠色新政》推出以來,歐盟正按照既定計劃進行政策調整和機制創新。2020年1月14日,歐盟發布了《可持續歐洲投資計劃》和《轉型機制公平供給機制》;2020年3月4日出臺了《歐洲氣候變化法》草案;3月10日,公布一項新的歐洲工業戰略(EU Industrial Strategy),翌日歐盟又頒布了《新循環經濟行動計劃》。這些政策和行動計劃旨在幫助歐洲經濟向氣候中立和數字化轉型,提高其全球競爭力。
為配合歐洲綠色新政的實施,未來歐盟將會出臺更多的政策和行動計劃。從長遠看,實現“新政”的碳中和目標,將極大地助推歐盟向低碳經濟社會轉型;從短期看,將倒逼高能耗高排放產業進行重大調整,對嚴重依賴化石燃料的東歐國家帶來巨大的調整成本,制約經濟增長。因此,歐盟能否達到綠色新政目標,取決于歐盟及其成員國能否就實現碳中和目標路徑達成共識,并共同致力于推進各個領域的政策創新與發展。當前歐盟部分國家對《歐洲綠色新政》還存有異議,順利落實和執行仍存在阻力和挑戰。比如,波蘭等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東歐國家,曾經強烈抵制《歐洲綠色新政》,認為碳中和目標將極大地抑制各國社會經濟發展。歐盟將通過公共或私人渠道募集高達1000億歐元的轉型資金。新冠肺炎疫情之后,歐盟及其成員國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或動力來實現這一目標?轉型資金是否能真正投入到受轉型影響最大的國家、地區、行業或民眾中?資金分配過程中會不會引發歐盟內部新的矛盾?凡此種種,都將對《歐洲綠色新政》的順利實施構成新的挑戰。
(文章來源:中國社會科學網)